1968年,她在美国出生,祖父曾经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。 她1968年,她在美国出生,祖父曾经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。她,家庭优越,工作体面股票配资的重要性,父母宠爱,丈夫疼爱,本可以在大洋彼岸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。然而,1994年12月,当她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,她的命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张纯如祖籍江苏淮安,幼时随父母移居美国。
她的父母均为哈佛大学的博士,长期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。
尽管家境优渥、生活安逸,父母常告诫她,虽然她出生在美国,但她的根在中国。
从小,张纯如便听长辈讲述中国的苦难,特别是关于二战期间南京大屠杀。
那时的南京,江水被鲜血染红。
她曾试图远离这一切,认为这些回忆与“邪恶”挂钩。
然而,她逐渐认识到,作为一名记者,她必须面对这个历史的伤疤。
张纯如在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学位,但临毕业时,她决定放下这两项学科,转而选择新闻学。
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后,她成了一名新闻记者。
她的第一本书《蚕丝——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》获得好评,并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“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”。
张纯如立志为中国发声
1994年,她首次参加南京事变的影像展览。
这些影像所展现的场景,与她童年所听到的历史碎片相符。
此后,她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资料,反复核实南京大屠杀的史料。
经过长时间的追溯,她终于在众多档案中发现了《魏特琳日记》和《拉贝日记》。
这两本日记详细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种种暴行。
张纯如并未满足于纸面上的资料,她决定亲自前往中国。
1995年,她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旅程,并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地开展了几个月的实地调查。
她走访博物馆,查阅地方志,拜访当年幸存的南京大屠杀见证人。
1997年,张纯如的著作《南京大屠杀:被遗忘的二战浩劫》出版,这本书一经上市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
书中的内容被改编为电视节目,深入美国社会,甚至在历史探索频道播出。
然而,这本书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,尤其是在日本右翼势力中,他们甚至公开威胁张纯如,要求她道歉。
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,她不得不频繁更换电话号码。
与此同时,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,她被这些血腥的历史所折磨。
在2004年,张纯如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,年仅36岁。
她的女儿当时只有四岁。
她的死因被认为与她长期承受的精神压力相关。
她的《南京大屠杀:被遗忘的二战浩劫》让世界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,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南京大屠杀的关。
有人说,若没有张纯如,世界或许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。
还有很多人像她一样。
1937年,黄溥刚刚开始代理华中大学校长职务不久,抗日战争便因“七七事变”而全面爆发。
黄溥指挥人员修建防空洞,并持续进行校内基础设施的建设。
同时,黄溥深知,武汉是抗日的战略要地,他因此邀请了周恩来、郭沫若等知名人士来校讲解当前的局势。
在他的领导下,学生们还组织了火车南站的救护站。
学校的医护队伍在救治负伤战士方面表现突出。
随着南京沦陷的消息传来,大量逃难的人潮涌入武汉。
此时,华中大学接纳了大量从南京大学、金陵大学等南迁的师生。
黄溥与校内的领导团队不断开会商讨对策,最终决定继续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,并为即将到来的南迁做准备。
虽然形式危急,但学校依然保持了基本的教学秩序。
然而,在南京,日军的暴行达到空前的惨烈程度。
1938年,黄溥接到了一封由美国军舰带来的信件,这封信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。
信件的作者是美国金陵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贝德士,他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们目睹了日军的凶残行径,并将这些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。
贝德士的信中指出,南京城内数以万计的妇女遭到强奸,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百姓被屠杀。
尽管日军竭力封锁消息,但贝德士通过国际渠道将这一信息传递给了外界。
在接到这封信后,黄溥将信件呈交给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王世杰。
参考文献:[1]孙宅巍.南京大屠杀60年祭——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思考[J].南京社会科学股票配资的重要性,1997(10):42-50